梅里特:
到了第二天早晨,他就開始呼吸困難,在晚上,我聽見我媽邊在敲隔壁的門,邊在大叫尋呼幫助。
解說:
梅里特的父親在不久后,便因為肺病去世,享年42歲。根據記載,在濃霧彌漫的四天時間里,死亡的人數就達4000多人,兩個月后又有8000多人陸續喪生。一位參加救援的醫生回憶到,他曾經想把一個患者送到醫院救治,但是醫院里因為大霧來就診的人太多,所以根本無法收治。
醫生Horace Pile:
有家醫院同意接收后,我們松了一口氣,當我沖到后面,把救護車門打開時,卻看到那個人已經過世了。
解說:
倫敦的這場浩劫,讓整個社會開始反思,為什么一場大霧能奪走那么多人的生命?1956年,英國政府通過了潔凈空氣法案,采取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的爐灶,冬季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設置無煙區,禁止燒煤,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等一系列措施,使城市大氣污染程度降低了80%。而對于我們來說,PM2.5走進公眾的視野也僅僅才一年左右的時間,2012年2月,國務院發布了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首次增加了PM2.5的監測。隨后,各地對于PM2.5的監測才進入正規。而回首1952年的倫敦,或許能夠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一些嚴肅的思索。
主持人:
理想穿越霧霾這樣的一個距離,英國人是走了超過半個多世紀這樣的道路,那么英國之霧也就給后來人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經驗,我們今天看,無非是兩條,一個就是強制性,第二就是宏觀調控。那這個過程,在給當時的英國到底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來連線中央電視臺駐倫敦的記者唐湘偉。唐湘偉你好,首先說一下你自身的經歷,因為你到倫敦常駐已經兩年的時間了,到那兒,這兩年對比一下,和在國內空氣的對比,你的感受是什么?
(記者連線)
唐湘偉本臺記者:
這個問題我非常愿意回答,因為切身體會挺多的。就拿我自身的皮膚過敏癥來說,我在北京曾經得了嚴重的過敏癥,醫生在給我做了全面的檢查和皮膚的過敏測試后,得出結論說,我的皮膚的過敏源是塵螨,塵土的塵,螨蟲的螨。也就是說空氣污染嚴重時,空氣中的微細顆粒都能直接影響我的病情,因此我在家中從來都不敢鋪設地毯等容易積累塵螨的物件。在病情最為嚴重的時候,我的雙眼甚至整個面部都是腫脹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要用眼藥水和抗過敏藥來控制病情。兩年前,我來到了英國后,由于這里的空氣要比北京潔凈很多,我的皮膚的過敏癥大幅緩解,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沒有用藥了。如今的倫敦,已經很多年看不到舊時文學作品中經常描繪的霧都風情,偶爾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層層薄霧的白色霧靄,空氣污染帶來的困擾早已消散在每天的清爽的空氣中。
當地時間今天早晨,倫敦落下了今冬以來的第一場雪,空氣更顯清新。其實我們所在的辦公場所,是倫敦的市中心,也感受不到空氣污染所帶來的痛苦。
主持人:
湘偉,你說到自身的經驗,你一定擔心,到時候你結束在英國的任期之后,回到北京又該怎么辦。不妨我們回顧一下,1952年,倫敦經歷了這場大霧之后,當時出臺了世界上第一部,叫做《清潔空氣法案》,當時這部法案限制的主要是什么,它的強制性有多高,你給我們介紹一下。
唐湘偉:
60年前,那個震驚英國乃至世界的霧都劫難,使人們痛下決心,一定要徹底治理英國的空氣。世界上第一部《清潔空氣法》要求“嚴格控制空氣污染,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灶具,減少煤炭的用量。”現在我們的記者站,現在使用的灶具必須是天然氣的,就連英國人喜歡使用的傳統的壁爐,由于要大量地燃燒木炭,也被限制使用,這自然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滿與反對。但是為了空氣新鮮,人們只能接受這樣的規定。
另外英國政府積極提倡冬季采暖,集中供暖,煙煤污染的大戶,發電廠、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據我所知,英國大型的企業本田汽車制造廠,離倫敦市中心有200公里左右的樣子。英國許多的大型企業都開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印度等,英國政府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對小汽車尾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倫敦市中心還設立了污染遣散點,警察可攔截有過多排污跡象的汽車,對其進行測試,并有權對未通過測試的車主實施處罰。
主持人:
另外你給我們最簡單地介紹一下,這種強制性,人們能不能理解?
唐湘偉:
可以說,空氣的新鮮大家是非常理解的,哪怕有一些異議,大家一直在這么做。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謝湘偉從英國給我們介紹的情況。我們說現實和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這個理想之間的距離,還是有的,但是應該說智慧不是問題,距離也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是是不是我們有決心。如果政府能夠把責任擔當起來,下決心去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我們每一個人把責任承擔起來,去保證有一份藍天和白云,那么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距離,就不會再遙遠。好,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感謝您的收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