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船重工廠區。(盛堃攝影)
北船重工全景圖。
北船重工正在制造的貨輪。(盛堃攝影)
今天上午,科學發展新山東——“魯花杯”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來到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盛堃攝影)
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團記者采訪。(盛堃 攝影)
相關負責人向采訪團介紹北船重工相關情況。(盛堃攝影)
在北船重工廠區
內,采訪團記者頻頻舉起手中的相機。(盛堃 攝影)
大眾網青島5月18日訊(記者 曹亮尹海洋)“以港興市,以航興港”,青島作為國際重要的港口城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龍頭城市,港航經濟始終領軍山東沿海城市,而港和航離不開船舶制造。今天上午,科學發展新山東——“魯花杯”第八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來到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據了解,北船重工從青島老市區整體搬遷到青島海西灣,8年來他們在礁石灘涂上開廠造船,演繹著鳳凰涅槃似的轉變與科學發展,成為藍色經濟的奇葩。
今天上午,采訪團乘車從第一海水浴場出發,穿越海底82.8米深的膠州灣隧道,沿濱海大道南行,不足20分鐘就告別喧鬧的海岸旅游圣境,一片塔吊林立、半成船體目不暇接的北船重工就在眼前。中間是巨大的船屋,船屋兩側排列著斷開的船體,船體上不時冒出星星火花,眼前的這艘船正加緊制造中。
對眾多記者而言,坐船已經不再稀奇,但走進船舶工廠觀看一艘艘貨輪、游輪如何制造卻極為新鮮。“這是我們50萬噸的船屋,現在正在制造兩艘載重18萬噸的貨輪。”北川重工總經辦行政助理申震指著近十米深的船塢告訴記者。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2004年,北船重工從青島老市區整體搬遷到青島海西灣,在一片礁石灘涂上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現代化造修船基地:陸域面積330公頃、碼頭岸線長度5公里,規劃設計年造船能力近期204萬載重噸、遠期擴大到468萬載重噸,修船212艘,建造海洋石油開采平臺4座,救生艇500艘。
北船重工搬遷海西灣后,建成了現代化造修船基地,企業迎來了大造船發展的春天。目前,公司從建造5千噸以下的船舶,到批量建造18萬噸船舶;從塢修3萬噸以下船舶,到塢修、改裝30萬噸級船舶;“10萬噸級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輪”、“亞洲最大的3萬噸導管架下水駁”、國內最大的座底式鉆井平臺、代表當今國際先進水平的58英尺鋁合金豪華游艇和世界首創一機水陸兩驅動全路況水棲兩用越野車先后從這里建造出廠;作為世界三大救生艇企業之一,玻璃鋼救生艇和艇機艇架生產研發在國內遙遙領先,產品覆蓋亞、歐、美。
2011年,海西灣被認定為“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成為我國鏈條最完整的造船產業集群在西海岸經濟新區,“臨港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據統計,2011年北船造船生產總量創歷史高峰,全年完工交付8艘18萬噸散貨船;修船調結構初見成效,通過積極開拓改裝船市場,修船經營生產呈現逆勢增長,全年完工修船178艘,其中改裝船產值占修船產值的比重達到43%;船舶配套新產品研發步伐加快,全年研制成功9項新產品投放國內外市場,其中的26米玻璃鋼交通艇,是該公司游艇廠有史以來建造的長度最長、工藝最復雜的艇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