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敘青島早報《第一理財》辦刊心得 ????李偉 ????青島的報紙發(fā)展比較緩慢,1992年《青島晚報》創(chuàng)刊,1996年,原《公共關系導報》改名為《青島生活導報》后又改為《青島早報》,1999年,《半島都市報》創(chuàng)刊并帶來島城媒體的激烈競爭。2007年股市大漲,經濟政策頻出,讀者讀報目的和興趣也發(fā)生了結構性轉移,實用的財經新聞、產經新聞和消費新聞成為新熱點。都市類報紙要成為主流媒體,就應根據時代的變化,研究讀者的口味,把可讀性、貼近性、服務性與思想性融為一體,積極傳遞主導社會輿論的聲音。只有這樣,都市類報紙才能與時俱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這種背景下,我于2007年5月創(chuàng)建了以財經新聞為核心的第一理財欄目,并遵循勤創(chuàng)新、抓熱點、創(chuàng)精品的理念,兩年多來把這個欄目辦成了島城較有影響力的精品欄目,主要的一些經歷如下,供大家參考并提出批評指正。 ????(一)緊跟最新形勢,創(chuàng)辦核心欄目。 ????中國股市歷經5年低迷熊市后,終于在股改的催化劑下引發(fā)了一波波瀾壯闊的牛市。從2007年,股市連續(xù)上漲,財富效應明顯,央行加息、CPI、PPI波動開始牽動著普通百姓的心,5月份起,我負責欄目設置和版面布局,推出了《第一理財》。與競爭對手相比,我們的《第一理財》創(chuàng)建后將近1年,對方才推出了相應欄目。《第一理財》很快具有響亮的品牌效應和很高的讀者美譽度。這一切,說明報紙這種新聞產品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最新形勢,才能把握最佳機會。 ????(二)回望2007,綜合因素造就了一波空前的牛市。《第一理財》因股市生輝,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們隨時創(chuàng)新。 ????我們與《成都商報》合作推出的道達手記贏得了最多的讀者。我們第一次在島城創(chuàng)新性地推出了炒股大賽。我們推出的 “走進大戶室”專門跟蹤身家百萬的大戶,記者楊忠升在2007年9月11日從開盤到休市全天跟蹤大戶室股民,寫出了《911后,大戶啟動應急方案》,影響很大。我們在與讀者互動方面做了不少創(chuàng)新:推出理財信息平臺;推出猜大盤指數送手機大獎活動,還有股指期貨仿真大賽。我們舉辦了島城理財高層論壇,邀請了12位銀行的行長,聘請為理財顧問,由此密切了與各家銀行理財師的聯(lián)系;我們還聯(lián)系多家基金公司,定期推出基金經理出鏡。 ????(三)緊盯最新熱點,重視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源于西方,被稱為in-depth reports(深入報道)和interpretativereporting(解釋性報道)。它是一種系統(tǒng)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闡明事件因果關系,揭示實質,追蹤與探索事件的發(fā)展趨勢的報道方式。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態(tài)核對昨日之背景,從而說出明日的意義來”。除了傳統(tǒng)的新聞五要素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外,它更加關注How(怎么樣)的挖掘。與一般報道方式相比,它更側重于揭示事物、現象的全面真實、實質及意義,提供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背景、與之相關的事物現象的互動關系的解釋和分析以及對前景趨勢的預測等。 ????20世紀末“第四媒體”互聯(lián)網的崛起,打破了傳者和受眾的界限,在相當大程度上實現了傳播權利的平等。在網上,傳統(tǒng)媒體不再是信息的獨家發(fā)言人,任何個人或組織都可通過網絡發(fā)布新聞信息,尤其是突發(fā)性新聞信息。在網絡等各種新興媒體的直接沖擊下,傳統(tǒng)媒體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數字化傳播時代傳統(tǒng)媒體地位的改變,決定了深度報道才是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所在。因為對非突發(fā)性事件報道及深入挖掘,是傳統(tǒng)媒體的專長。雖然網絡上的受眾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普通受眾缺乏把關人的素質,尤其是缺乏職業(yè)的新聞敏感、宏觀的透視角度以及對信息材料的過濾和二次加工能力,故進行深度報道,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這項工作,是受眾無法勝任的,它是傳統(tǒng)媒體的專長和優(yōu)勢。可見,在數字化傳播時代,深度報道仍大有可為,是傳統(tǒng)媒體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傳統(tǒng)媒體擴大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策劃有力度的深度調查是我們一大特色:比如在530大跌制作了重磅4個版面特別報道,以“狼來了”、“怎么辦”、“不要慌”、“別殺雞”為特大標題,最終獲全省地市級好版面策劃二等獎。我們強化了深度調查,就是對事件、現象的全方位報道。以最早《三聯(lián)股權變更真相》為例,在事件發(fā)生后,劉文劍在第一時間趕到濟南,就這一上市公司面臨的經營新處境做出了2個整版全方位報道,而在隨后三聯(lián)的股權三次拍賣三次落空,我們每次都及時跟進,直到最后塵埃落定。這樣的報道直接封殺了競爭對手的報道空間,幾乎沒有給他們一點機會,他們只能間斷性地報道,即使最后想及時跟進做深度報道也處境尷尬。我們還陸續(xù)推出了《豐收年菜價為何暴跌》、《張裕解百納紛爭的背后》、《豬肉價格坐上“過山車”》、《電子信息城誰是真東家》、《島城3000家藥店僅3成賺錢》、《樓市價格什么時候是個底》、《黃金投資大掃描》、《翡翠:不過是塊瘋狂的石頭》、《私人銀行離你有多遠》等深度稿件,這些報道的特點是緊抓最新事件、精心策劃,全方位采訪,給予記者充足的時間,稿子采不好絕對不出爐。這樣的報道推出后,讀者看得過癮,記者也提高了掌控大題材的能力,避免了“天天短平快,稿稿不咸不淡”的現象。 ????(四)專業(yè)化的股市報道趣味化,以吸引讀者作為我們最大的目的。 ????股市版的專業(yè)性導致了一定的枯燥性。我們創(chuàng)新地趣化標題:如《想抄底,地下室下還有十八層地獄》、《買煤炭股,碰了一鼻子煤灰》、《別碰古井貢,憋死丫的》、《股指一抬頭、基金就紅臉》。編輯為此多次獲得好標題獎勵。 ????(五)引進最專業(yè)的人才強化財經報道隊伍,強化科學化的管理,將公開、公正、公平帶到每天的工作中,以制度管理隊伍,以人情帶動隊伍。 ????在我工作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認識到要做好財經報道,首先要引進合適的人才并尊重人才。作為財經記者,不僅要求勤奮刻苦,更重要的是具備較高的領悟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我擔任財經部主任后,首先抓的是引進年輕的有才華的記者。我從財經日報挖來曾任十佳記者的景虹,我選擇引進曾在新民晚報工作過、復旦大學畢業(yè)的崔菁菁,還有文字優(yōu)秀、新聞敏感性強的原社會部記者劉文劍,加上后來進入的王婷、王曉磊,這些年輕記者給財經部注入了新鮮血液,而早報編輯部、財經部給予了他們展示自己的平臺,事實也證明了他們的能力。 ????財經部既有40多歲的、經驗豐富的老編輯,也有80后的記者隊伍,而我的職責就是尊重大家的愛好和意愿,發(fā)揮大家的團隊力量,推出更好的報道和更精的版面。我們每周至少開會2次,周末主要討論下周的報道重點,策劃深度報道,每位記者和編輯可以討論一下一周以來的得失,以及下周需要注意的事項。除周末外,平日我更多主持的是與記者之間的短會,側重事件新聞的處理。 ????除了給大家充分自由的發(fā)揮空間以外,我認為應該對記者編輯堅持一個合理的量化管理。我采用的是公開、公正、透明的平臺,就是每天借助EXCEL電子表格,記錄記者的采稿量、好稿量,編輯的工作量以及好版面處理、好標題,將這個表格每天更新放在財經部共享文件夾,這樣本部門的同事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數量、質量一目了然,也容易激發(fā)主觀能動性。 ????(六)首抓事件報道,緊盯話題現象。 ????在報道思路上,我認為財經新聞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新聞或政教新聞,縱觀全國媒體,對財經新聞的思路也有較大的分歧。主要在于對事件新聞、現象新聞、話題新聞的側重程度。一些媒體的老總如《京華時報》的朱德付認為:財經新聞就是應該堅決摒棄除事件新聞以外的話題、現象新聞,但我認為在選擇財經新聞報道思路上,應該結合本地地域特點,不能一概而就。首先北京青島城市地位、事件發(fā)生的重要程度和頻率都有很大差別,如果單純追求事件報道,往往面臨“無米之炊”的尷尬,說白了就是青島有時候沒有那么多突發(fā)的財經事件,只能上網找線索做落地新聞,或者干脆寫記者觀察,也就是現象類、話題類的新聞。因此,我確定的財經部報道思路是——首抓事件報道,緊盯話題現象。具體工作過程中,我要求部門的同事對事件報道要做深、做透,要堅決摒棄工作報告文體的官報寫法,“原生態(tài)”采訪是我強調最多的。說到底就是要寫老百姓身邊的新聞、愿意看的、有用的新聞,避免那些大而空的東西。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在金融危機影響島城關于股市的報道,就是通過描述股民從100萬炒到600萬再到70萬的經歷,讓大家生出很多感慨,而劉文劍參與循環(huán)經濟的報道時,我要求他只寫老百姓愛看的一些新鮮事,避免寫那些官方的套話。簡而言之,能夠讓讀者產生共鳴、并口口相傳的新聞就是好新聞。而那些專家或政府部門枯燥的、晦澀的新聞應該盡量避免。 ????青島日報報業(yè)集團早報財經部 李偉 ????青島太平路33號 |
上一篇:從四方面做好早報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