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吹響海洋強國的奮進號角,迎著新年的第一縷曙光,新的市北區的成立,使其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步入了實現發展新跨越、建設美麗宜居幸福新市北的新階段。
每一次前行,都是時代賦予的光榮和使命;每一個足跡,都灑滿耕耘者艱辛的汗水。展望未來,市北區區位優勢更加明顯,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各種資源更加集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更加有條件、有能力在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中大有作為。
立身之本: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是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原市北區和原四方區合并之后,經濟總量迅速提升,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區實力更上層樓。下一步,新的市北區將通過提高發展的集中度,積極引導促進產業集聚、人才集聚、資金集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城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經濟總量高,發展實力強:原市北區和原四方區經濟總量合起來后達到512.7億元,占市內三區的36.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合起來后達到54.1億元,占市內三區的37.1%。經濟總量實力大幅度增長。
工業基礎好,產業結構優:到2011年底,原市北區和原四方區的二三產業比例分別達到17.31:82.69和41.1:58.9,第三產業比重均超過了50%,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常住人口多,消費市場大:新市北區的常住人口達到101.82萬,戶籍人口達到86.5萬,占市內三區的50.2%,成為青島市城區中人口較為集中的城區,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消費市場,為新區產業發展尤其是服務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騰飛之源:發展資源破局“蝶變”
原市北區和原四方區均地處老城區,轄區合并后,地緣關系緊密的可利用土地資源顯著提升,發展空間破除原有制約,新市北的工商底蘊與文化資源,蘊藏著青島人珍貴的文化“基因”,積淀著城區魅力和發展動力的源泉,有利于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戰略部署,加快建設宜居幸福的現代化國際城市。
區域面積廣,發展機遇大:兩區合并后,新市北區面積擴大到63.18平方公里,占到市內三區的33.6%,海岸線長度增加到17.83公里。隨著老企業外遷、危舊房改造的深入推進,在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科技研發、文化旅游等方面,市北區可開發資源明顯增加。
產業載體強,科教資源廣:新市北區有濱海新區、中央商務區、啤酒文化休閑商務區、新都心、小港灣藍色經濟區、現代產業園區等眾多的產業載體;有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四方機車車輛研究所等科教文化資源;
工商底蘊厚,文化資源多:從葡萄酒文化,到紡織文化、原市北區與原四方區的近代工業史代表了整個青島的工業進程,堪稱青島近代工業的發祥地和聚集區。合并后的新市北區有青島港集團、青啤集團、紡織集團等百年工商業文化資源;有四方路、海云庵、黃臺路等歷史文化街區資源;有蘿卜會、元宵山會和糖球會等民俗文化資源等等。
幸福之基:民生保障普惠百姓
新的市北區常住人口已過百萬,占市內三區的一半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區,更是名副其實的中心城區。原來兩區公共資源難以統籌利用、社會管理難以統一協調,在一些民生保障政策方面也不盡一致。兩區合并不但將實現更好地發展,最終更將廣為惠及人民群眾,這方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正以深切的民生情懷和深厚感情,不斷化解群眾遇到的各種具體憂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更有成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快樂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社會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攜手努力,共創美好未來。
順民意新市北區有利于推行統一的民生保障政策,進一步促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利于從整體上完善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城區服務水平;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公共資源均等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
厚民生新市北區有利于拓展人口和產業承載空間,疏解中心城區的人口和產業密度,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升城市品質功能。同時有利于精簡機構編制,理順行政管理體制,降低管理成本,實現行政資源的統一規劃和有效配置。
安民憂新市北區有利于突破原有行政區地域不大、政策不同的制約,讓更多的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有利于統籌推進危舊房改造,進一步縮小南北差距、做優做美東岸老城,全面提升青島老城區形象。
實干今天,才能興邦。在這片創新改革前沿的熱土上,新市北區任務繁重而艱巨,前程光明而美好,正擔當起歷史與現實賦予的時代使命,掣動青島“率先科學發展,實現藍色跨越”的新引擎,勇當建設海洋強市的扛鼎先鋒,實現跨越式增長,托起青島磅礴、壯麗的明天。丁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