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國家快速發展、走向強盛的10年,也是以人為本理念充分彰顯、民生改善邁大步的10年。
2003年,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重大理論,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以人為本”正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系列鄭重承諾引起全
10年來,我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教育、醫療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億萬人民奔向全面小康。
以人為本謀發展,改善民生成主軸
2004年至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年均遞增21%,2012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
“你幸福嗎?”面對這個問題,人們答案里的“幸福”多種多樣——
幸福是有一份好工作,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幸福是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寬裕;幸福是住進新房子,家的感覺很溫馨;幸福是環境變好了,幸福是不用再繳農業稅,幸福是不再擔心失學,幸福是困境中總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主線,民生期待備受重視,民生政策不斷出臺,民生投入持續加大。
作為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綱領,在“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中,人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民生指標”。“十一五”規劃開始強調“人均”概念,提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讓1億農民喝上干凈水……“十二五” 規劃提出“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等目標,被外電評論為“改善民生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軸。”
讓人民生活幸福、有尊嚴,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主題。10年來,一項項關注民生的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寫入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重要文件。連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多次上調個稅起征點,提高國家扶貧標準……這些新政策、新措施,如春風細雨一般傳遞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給人們帶來希望。
隨著經濟發展,在財政“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蛋糕”分配結構也在明顯調整,公共財政支出的方向和重點越來越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一筆筆“真金白銀”讓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2004年至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年均遞增21%,2012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保障房建設資金從2007年到2011年增長20多倍。十八大代表、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民生答卷暖人心,百姓生活有盼頭
與2002年相比,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8倍。2002—2012年,全國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億多人
中午時分,64歲的村民朱亞芳來到江蘇省東臺市紅光村的一家小賣部,在小賣部老板安裝的可以辦理新農保繳費取款業務的“便民寶”上刷卡,從自己的新農保賬戶里取了100元錢。從2010年開始,朱亞芳每個月都可以領到60元養老金,攢上幾個月,就會取出一些,買些家里需要的生活用品。“黨的政策好,政府每個月給農村的老年人發60元養老金。”老朱說。
民生改善成為最大的政績,“黨的政策好”、“感謝政府”,百姓口中這些最平實的感激,恰是對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最大肯定。10年來,隨著一系列新政策、新理念的實施,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就業狀況全面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書寫出一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百姓的“錢袋子”更鼓了,與2002年相比,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8倍,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降低了1.4和5.8個百分點。
就業規模持續增長。2002—2012年,全國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億多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3%以內。在此期間,我國還解決了國有企業3000多萬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實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的并軌。
住房保障圓了低收入家庭的安居夢。截至2011年底,通過實物住房和貨幣補貼方式,已使3000多萬住房困難家庭解決了住房問題。適合我國國情的住房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完善。
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正離我們越來越近。截至目前,包括新農合、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在內的我國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已超過13億人,“全民醫保”成為現實。2009年啟動實施新農保試點,2011年實施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再到最近在全國部署這兩項保險制度,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7億人。十八大代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深有感慨,“這標志著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幅幅美麗的民生畫卷展開在人們面前,讓百姓對未來生活有了更多盼頭。
解決民生難點,關注民間疾苦
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結束了延續2600年的種田交稅歷史;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讓至少1.5億農村家庭受益
不久前,46歲的張東升夫婦倆終于結束了20多年的租房生活,帶著孩子搬進西安市灞橋區席王小區的一套嶄新的廉租房里。“每個月不到150元錢,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最大的感受就是踏實、穩定,覺得生活有盼頭了。”張東升說。
經濟的迅速發展,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也開始面臨“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既是戰略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黨和政府把更多關注目光投向困難群眾,投入更多財力物力,著力解決民生領域的重點、難點。
2006年,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結束了持續2600年的種田交稅歷史,給農民的各項補貼逐年增加。還是同一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從簡陋工棚到“陽光公寓”,從“流動的花朵”到“進得去,讀得起,學得好”,從暫住證、務工證到選民證、醫保卡、工會會員證,對農民進城務工的歧視性規定逐漸消除。
10年間,我國全部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并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兩免一補”,讓至少1.5億農村家庭受益。
越是經濟發展困難的時候,黨和政府越是強調要高度關注民生。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家將一攬子計劃的重點鎖定民生領域。2008年確定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直接用于民生部分接近7000億元。
民間疾苦,枝葉關情。
10年來,重視改善民生、破解民生難題,黨中央、國務院展現出堅定的決心和勇氣。在一天天殷實起來的日子里,億萬百姓滿懷希望奔向全面小康,追逐更美好的生活夢想。
圖片說明:圖①:福建廈門市民住進了新購的保障房。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攝
圖②:江西興國縣的學生在吃免費午餐。 新華社記者 周 科攝
圖③:山東棗莊孫守英老人領到養老金。吉 喆攝
圖④:山東郯城醫務人員介紹新農合“一卡通”。新華社發
圖⑤:寧夏幸福園養老中心的老人在扭秧歌。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
圖⑥:山東沂源農民喝上自來水。趙東山攝
圖⑦:山東棗莊農民在收高粱。張 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