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來的故事你我皆知——在反復的猶豫糾結中,柯達錯失了數碼轉型的恰當時機。等到其2003年下定決心轉型之時,曾經的競爭對手在新領域的競爭優勢已然建立。 “企業在經營高峰時想要轉型,阻力會非常大。因為這時候資金充沛、管理憑借慣性、人事上各自穩定和享有榮耀。一旦轉型,龐大的固有業務會對企業產生極大牽制。” 在清華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秦合舫看來,這讓柯達當年對于轉型變革的緊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動力。 秦合舫分析,成功轉型的公司至少包括了以下經驗:1.擁有一個強大的領導者或者領導團隊,具備行業前瞻意識,重視公司長期利益勝過短期利益;2.原有公司管理架構和公司文化盡管會和轉型發生或多或少沖突,但整體支持轉型;3. 還需要較好的運氣。 “這其中,企業有沒有代表長期利益的意志力量出現就至關重要,它可以是某個人或者某個團隊”,而柯達在當年迷茫的十字路口,這樣的力量是缺失的;同時柯達股權分散、資本更追逐短期利益的特性也拖延了柯達的各類轉型決策。 而在2007年12月,柯達實施第二次戰略重組時,2008年金融危機突然而至,不幸地結束了柯達短暫的復蘇勢頭。 如履薄冰的當下 轉型后的柯達將自身定位在數碼影像領域。現在柯達的產品主要分為面對消費者市場和面對商用市場兩部分,由整合后的三大集團(消費數碼影像集團、圖文影像集團和膠片影像娛樂產品集團)運營。 這其中,圖文影像是柯達最大也最為倚重的業務板塊,其服務對象為商用客戶。從數碼制版(印前)、數碼印刷、流程管理、再到印后的數碼掃描,柯達的服務范圍無所不包。 “柯達的轉型方向和當下大公司的轉型趨向是一致的”,秦合舫在研究中發現,從上個世紀末開始,很多行業都受到了數碼化的沖擊,而這直接促使了行業內大企業的轉型。 “在數字化出現之前,企業間的技術是彼此封閉的,數字化讓復制、分享變得輕而易舉,通過特定的技術生產出某一產品變得不再神秘、不再困難。這意味著企業很難再通過這種方式建立競爭力。” 大企業們轉而去搭建一個“系統”,即不再孤立地去做某個產品或某項服務,而是挖掘業務背后的“系統性關聯”,形成一種合力效果。 以蘋果為例。蘋果旗下的主要幾款產品,有ipod(MP3)、iphone(手機)、Mac(一體式電腦)、ipad(平板電腦),這些產品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它們有共同的風格特征,共享兼容的操作系統和平臺,可以接入獨有的iTunes音樂商店和App store等。這些讓整個蘋果形成一個系統集成、不可分割。 系統集成的價值在于競爭門檻高、可復制性低。它要求企業具備極高的資源統籌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現在谷歌、IBM、GE、蘋果走得都是這樣一條性質相同的路:或“硬件+軟件”、或貫穿全流程的服務和產品提供等等。 柯達在重組期間花掉約25億美元巨資并購了6家數碼印刷巨頭,這些企業業務遍及印刷領域的各個環節。用柯達亞太區總裁史帝夫·格林的話講,整合后的柯達是數碼印刷領域全面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從輪廓上看,柯達搭建起了一個系統集成的架構,盡可能地系統化,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有競爭力。”秦合舫認為,假以柯達充分的時日和寬松的環境,誕生一個奇跡未嘗不可能。 然而問題是,對于急功近利的華爾街來說,究竟還能容忍不盈利的柯達多久?(作者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