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青島市李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重點闡明2011~2015年李滄區發展戰略意圖 ,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資源配置,是今后五年李滄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編制專項規劃、年度計劃以及制定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依據。 A 誠信實干奮勇爭先為“十二五”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十一五”時期,李滄區上下發揚“誠信實干、奮勇爭先”的李滄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環灣 明確區域發展定位,戰略布局明顯優化。李滄區委、區政府確立了“擁灣樞紐、生態商都”的發展定位和“一極兩軸三區四帶”的戰略布局,新的發展定位和戰略布局體現了李滄的優勢,明確了發展思路,符合青島市整體發展規劃和李滄區情,有力推動了全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產業結構明顯升級。2010年全區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13億元,年均增長16.5%;固定資產投資137億元,年均增長19.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6億元,年均增長19.4% ;區級財政收入10.3億元,年均增長12.2%。服務業比重達到44.7%,較“十五”末提高11.8個百分點。二三產業投資比重由“十五”末的8:2調整為2:8。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1%,比“十五”末提高9個百分點。招商引資成績顯著,累計引進過億元項目35個,過十億元項目20個;全區在建和即將開工大項目52個,總投資1064億元,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速。 重大項目有效推進,發展空間明顯拓展。鐵路青島北客站、地鐵M3線開工建設,金水路拓寬改造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啟動,環灣大道建成通車,海灣大橋及延長線工程即將投入使用,交通商務區、現代商貿區、生態商住區建設呈現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兩改”工程進展順利,城區面貌明顯改觀。注重品質建設,實施規模開發,引進一批國內知名開發企業參與“兩改”項目,建設經濟適用房139萬平方米,廉租房1920套。青島市宜居城區的新形象初步展現。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功能明顯增強。投入15.4億元,拓寬、打通道路92公里,改建、整修道路80余萬平方米,路網密度達到3公里/平方公里;投入約 10億元,鋪設雨污水管線250公里;新增供熱面積550萬平方米,建成區集中供熱覆蓋率達到65% ;集中供氣覆蓋率達到73%;新設變電站2座,改、建供電線路130公里,新增供電能力12.6萬千伏安;完成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7.8萬戶。 節能減排扎實有效,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重點節能減排工程按期建成發揮效益,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率達到100% 。萬元GDP綜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5%,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26%和18%,順利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新建公共綠地23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8%,人均公共綠地18.8平方米,總體環境質量良好。河流水質持續改善,李村河上游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竣工,79處污染點源整治完畢。樓山河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實現突破 ,直排河道污水量大幅減少。大村河整治暨李滄文化公園工程被評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社會事業繁榮發展,民生保障明顯提升。廣泛開展“五大文化”建設,以“迎辦世園會、建設新李滄”為主題,開展了新一輪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公共文明指數不斷提高。投資27.3億元,辦成50件政府實事。科技經費投入5800萬元,科技創新取得新成績,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投入1.5億元新建、改造學校30所。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連續舉辦五屆“青島民俗文化節”;青島三醫遷建工程全面開工;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3.2‰。積極扶持勞動者自主創業,發放促進就業資金6060萬元,發放保障金及各類救助金12525萬元。老年福利事業向普惠型轉變,榮獲“全國養老服務示范單位”榮譽稱號?!?310”社區建設工作模式初步形成。 B 三年大發展五年新跨越新戰略描繪和諧文明新李滄 “十二五”的發展目標為:經濟總量實現倍增,交通商務、現代商貿、生態商住三大功能區建設取得重要突破,“擁灣樞紐、生態商都”初步建成?!耙粯O兩軸三區四帶”產業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現代服務業的主體地位實質性確立;社會民生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建成青島膠州灣東岸的核心區。 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達到383億元;區級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達到23.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 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8%,其中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到50% 以上,土地開發中的現代服務業用地比例控制在20% 以上,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新格局。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1.5% ;民營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 城市建設實現新跨越。推動舊城區更新,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建成“五縱四橫”骨架路網體系,路網密度達到4.22km/km2,路網容量增加60%,路網飽和度小于0.85;完善李滄區排水系統,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95% 以上 ;供熱主管網鋪設率達100% ;配套建設燃氣、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新建、擴建小區公共設施配套完善率達100%,建成區具備集中供熱開通條件覆蓋率100%,城區功能大幅完善,城區品質極大提升。 生態建設獲得新進展 。萬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8%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降低1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降低18% ,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90%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全區綠化覆蓋率43%,居民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20平方米,基本實現居民出行“300米見綠”。 社會事業得到新發展 。全區常住人口達到68萬,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基本養老醫療政策覆蓋率100% ,萬人擁有醫療床位數51張,科教文衛體支出占區級財政支出的比重不低于50% 。養老、醫療、住房、社會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推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長效機制逐步完善。 經過五年奮斗,李滄將站在一個更高的發展起點上,展現出新的城市形象:半島地區有影響力的商務商貿強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標桿區,宜商怡居的“兩改”示范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新區。 C 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十二五”期間,李滄區將以定向招商、項目推進為突破口,以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實施“一極兩軸三區四帶”戰略布局,對接青島市產業發展規劃,重點發展六大產業,建立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壯大提升現代商貿流通業 按照“點線面”的商貿總體戰略發展格局,培育若干在山東半島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點”,建設若干條具有青島特色的“線”,帶動整個李滄商貿業發展的“面”,打造服務青島、輻射半島的現代化“生態商都”。 重點培植現代商務服務業 突出“現代模式、交通經濟、總部匯集”的李滄特色,在重點區域培植若干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現代商務功能區,把李滄建設成為青島北部的現代商務服務高地。 積極發展文化旅游業 以世園會項目為載體,以大型文化旅游項目為依托,重點構建“百果山—十梅庵—濱海高地公園、天水路”的“三點一線”旅游新格局,突出濱海旅游、購物旅游、休閑旅游、生態旅游特色,建設復合型旅游功能區,打造時尚休閑城區。 做大做強現代物流業 依托交通優勢,加快推進物流業集聚基地建設,利用鐵路青島北客站、海灣大橋和環灣大道重要節點發展專業化物流,實現物流業與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建成青島市區最大的物流集聚區。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將企業搬遷與園區調整、傳統制造業升級與新興制造業引進相結合,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形成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穩步發展房地產業 按照房產類型與區域產業布局交融原則,合理安排商住比例,留足產業發展空間,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引導房地產業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把李滄建設成為以中高端房地產為主體的濱海依山臨河生態宜居新城。 D 提升城市品質,建設生態城區 規劃先行,以國際化視野引領城區品質提升,統籌區域發展資源,高起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高質量抓好城區功能配套,高效率抓好“兩改”工程推進,高標準抓好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大幅提高城區承載力,加快城市更新進程,實現交通商務區、現代商貿區、生態商住區協調發展。 一、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構筑骨架路網體系。加大城區路網建設投入力度,完成“五縱四橫”主干網的打通、改造工程;新建、翻建道路308條,總投資197.5億元,其中主干道29條、80.8公里,投資150.9億元;次干道30條、57.2公里,投資17.8億元;支路249條、60.5公里,投資28.8億元。結合鐵路青島北客站、地鐵、城際高鐵、海灣大橋青島端接線的建設,高起點建設路網體系,形成網狀加放射線的路網格局,構建包括道路交通、軌道交通在內的多模式、復合型綜合交通體系。 完善重點區域交通系統。建成鐵路青島北客站交通系統,重點建設完善安順路、汾陽路、金水路、太原路等城市主干路網體系,完成站前路網體系。建成李村中心商圈的立體交通系統,實現地上與地下交通系統的有機對接,改造商圈內的道路及跨李村河橋梁,確保中心商圈交通通暢。建成世園會區域便利交通系統,重點建設世園大道、天水路、九水東路、東川路、漢川路等,全面完成世園會周邊主要道路工程。沿李村河觀光帶、膠州灣沿岸觀光帶建設步行棧道、自行車道等慢行系統。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加快完善水、熱、氣、電等管網系統,全面推進“水熱氣萬家通”工程,有序推進公園、停車場等公共設施建設,大幅提高城區承載力。完善排水系統的主要骨架及樓山河流域、李滄東部區域的排水系統,加強給水主管網及管線附屬設施建設,推進李滄加壓站工程,使自來水日處理能力達到50萬立方米/日。推進集中供熱進展,實施李滄東部供熱站續建等熱源和配套管網工程,“十二五”末全區基本具備集中供熱開通條件。用3年時間為建成區具備條件的居民全部實現供熱,集中供熱覆蓋率提高到95%。隨城區改造項目建設,同步敷設燃氣配套設施,優先發展天然氣。建成區供氣覆蓋率提高到100%,建成220KV、110KV變電站各1座,55KV變電站15座,完成30條道路電力線下地。注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人民防空建設的有機統一,地下“平戰結合”項目建設達到人均0.5平方米的標準。 二、建設生態文明城區 實施節能減排。大力推進工業、建筑與交通節能,強化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堅持全防全控、重點攻堅、高效治理。以企業搬遷為契機,抓好全區節能減排工作,重點監控高耗能行業和能耗5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限制和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藝和設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低碳產業園區及低碳居住社區,初步建立低碳排放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加強環境保護。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工業污染防治、岸線和生態保護為重點,實現環灣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推進流域污染治理和膠州灣近岸海域保護工作,實現李村河、樓山河、灣頭河、板橋坊河入灣河流的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使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和保護,推進濕地保護。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和煙塵排放,煙氣脫硫設施運行率不低于90%,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達標率達到95% 。加強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資源化處理率達到6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分別達到95%和100%,工業污泥和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實現無害化處置。建立環境跟蹤與評價體系,形成主要工業污染源定期普查機制,不斷完善突發性環境事件應急響應系統,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城區。“十二五”期間,投資約25億元,重點實施32個生態項目建設。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推進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年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資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例不低于5.0%。有效保護和充分利用水、土地、林地等自然資源,避免環境超載。完成山體補綠和全部舊小區、剩余21.4公里河道及10公里海岸線的綜合整治,全面實施坊子街山、牛毛山、棗兒山、河南莊山等山頭公園的綜合整治。建設濱海高地公園,打造全新海岸線景觀。推進百果山、老虎山、臥龍山、雙峰山四大城市“綠肺”工程和濱海公園城市“綠腎”工程建設,加強林地保護,協調推進區內道路綠化、垂直綠化、庭院綠化工作,建設街道綠地,著力塑造富有特色的生態城區。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創新城市管理模式。推進屬地管理,加強城市管理集約化、專業化建設。強化區、街道、社區網絡化城市管理體制,充實基層管理力量,提升數字化、網格化城市管理水平。大力推進城市管理常態化、精細化、社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學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建立城管長效機制。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大力推進城管規范化建設。加強城管隊伍建設,提升文明執法水平,實現由“突擊整改、專項整治”向“綜合治理、長效管理”的轉變。完善考核機制和社會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監督體系和快速反應機制,促進城市管理高效運行。 加強城市綜合管理。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整體調控,加大老街區和老建筑開發保護力度,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亮化美化,嚴格查處違法建筑、占道經營、違規戶外廣告等。加強城市交通的高峰調流、科學疏導,優化城市交通組織管理。全面提高市政設施養護管理水平,增強掘路施工計劃性,規范現場管理。
|
上一篇:李滄要建全民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