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人 趙登巖(四方機廠退休工人魔術道具制造者、表演者)
“舞臺魔術主要是靠道具,這道具可不是隨便就能做的,畫圖、找材料、懂機械加工,一遍一遍的實驗”,現年78歲的趙登巖如今已退休在家,原職青島四方機廠機械工人的他,曾是廠里出名的“魔術道具專家”,憑著個人愛好和鉆研苦練,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創作了大大小小的魔術道具,其中不乏大型舞臺魔術“分身術”、“激光截腰”、“穿越”等科技含量較高的道具,其中“分身術”道具現在還在使用。而今他身兼青島華夏魔術團團長、青島市魔術協會顧問……雖然非職業,但他卻是島城最早的魔術道具制造師,也是最早登臺的魔術表演者之一。
東北之行,機械工學會變魔術
“紅布往地上一鋪,敲鑼吆喝來人,就在你眼皮底下,空杯子變出水來了”,78歲的趙登巖至今記得,兒時自己最愛周末去大廟山看變戲法的。那時魔術叫“撂地”,屬于跑江湖藝人謀生手段。通常銅鑼一敲,圍觀觀眾往鑼里扔上幾分錢,就可以看上一段小戲法。 “我記得西紅柿那時候2分錢一斤,“撂地”的就為養家糊口。 ”趙登巖回憶當時魔術表演多以“手上功夫”為主,道具使用很少,“其實就是現在的近景魔術,但大家卻看不起這些撂地藝人。 ”
趙登巖打小迷魔術,1960年,身為四方機廠工人的他被派往東北某工廠做支援,在東北遇到了會魔術的工人師傅,兩人甚為投機,一方拜師的紅絲綢,成就了趙登巖的“魔術奇緣”。 “在東北四年,我能登臺當眾表演了。 ”
他成了島城魔術道具制作第一人
既然玩手彩的近景魔術被人瞧不起,趙登巖開始研究起魔術道具。 1964年回到四方機廠的他利用自己的機械技術開始研制道具。次年,他制作出第一個魔術道具:大指銬(用來表演逃脫術的道具),“開始先用比較軟的絕緣板試制”,幾經琢磨,趙登巖才“車”出完美成品。 “這活兒別人還真做不了”,既有車床工技術又通曉魔術的趙登巖,陸續做出可以變彩帶的“小蒙鼓”等魔術道具。而他也開始在四方機廠俱樂部的大舞臺上表演了,“那是‘登樓子’(登臺)表演”,這對于趙登巖來說,感覺十分榮耀。而對于在上世紀60年代缺乏娛樂的觀眾來說,趙登巖也帶給他們無限驚奇。
此后,每逢有外地魔術師來青演出,趙登巖就坐在觀眾席第一排邊角,仔細研究別人表演,琢磨道具是怎樣制造的,“那時候大家都保密,我只能自己研究、畫圖、制造”,做成一個道具需要花大量心血。而作為島城當時最大的演出場所之一的四方機廠俱樂部的舞臺上,也總會有趙登巖新研制的魔術道具出場。
“穿越”、“分身”,他70年代就演過
小道具做順手了,趙登巖開始研制大道具,1979年,他已經在臺上表演“大變活人”了,能裝人的道具箱就是他一手打造的。在1980年,趙登巖與廠里的年輕人一起到北京鐵路文工團學習了半年,回青后,他陸續制造出表演“分身術”的“分身箱”,“激光截腰”的魔術箱,表演穿越的“穿越鏡”。 “我做的穿越鏡,是人躺在大床上,橫穿鏡子”,趙登巖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表演,與今年春晚的穿越魔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在上世紀80年代初,趙登巖與同事們把這些大大小小的魔術道具全部搬上了四方機廠俱樂部的大舞臺,上演了2個多小時的魔術專場——這是島城第一個魔術專場演出。從開始制作第一個小道具,到制造舞臺上的大物件,趙登巖不僅給自己和同輩魔術師制造工具,也給后輩制造并維護魔術道具。即使從舞臺上退下來,他還常常出現在魔術表演的后臺,給魔術師們隨時維修調試道具。
街頭魔術她比劉謙演得更早
講述者 孫永芬(省雜技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歌舞劇院曲藝團團長)
她是島城知名女魔術師,也是島城唯一一位職業魔術師。從上世紀70年代末給趙登巖老師做“站臺”助手,到80年代成為風云一時的女魔術師,再到體制改革后成了掃街的、賣票的,然后又在1991年正式拜師楊新英,又在魔術師“轉型”表演的新時代不斷改變。孫永芬,省雜技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歌舞劇院曲藝團團長的魔術之路,映射出三十多年島城魔術的沉浮史。
當魔術師助手,要“口緊”
趙登巖老師至今保留著一張1979年在四方機廠俱樂部表演大變活人的照片:在箱子里藏身的小姑娘,就是孫永芬。 “我是小學時跟鄰居叔叔學的變魔術”,孫永芬說,通過叔叔介紹,自己成了趙登巖的助手,“那個年代魔術師都緊守秘密,連助手都不透露,我只知道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即使是做“傀儡”表演,孫永芬也很高興。也因為這個小姑娘表演生動,孫永芬成了島城幾個魔術師都愛用的“助手”,“其實魔術師之間不會共用一個助手,怕泄露秘密”,但孫永芬口緊,就連自己的父母,她都不多說一句魔術的秘密,因此,有機會跟隨島城僅有的幾個魔術師登臺。也漸漸鍛煉出應變能力,學了些魔術表演技巧。
被窩里練魔術,同行有忌諱
上世紀80年代初,孫永芬和四個魔術表演者被集中調到園林局,在中山公園的山頭有了練功房,成為給重大節慶以及接待外賓表演中的香餑餑。 “不僅給外賓演,我們也到即墨等地表演”,自己背著鋪蓋卷兒,孫永芬和同伴成了行走青島的第一批職業魔術表演者。 “那時練功,我都躲在被窩里練,和同屋一邊說話,一邊自己偷著練”,同行之間有忌諱,在當時是嚴格的行規,“比如傅琰東表演的變魚,可能有人比他表演的好,但那時不能演,因為那是別人的活兒,你不能碰。 ”當時孫永芬最拿手的是手花,能一次變出四五十朵花。 “我們講究基本功,上午練形體,下午練‘活兒’”,但是那時的表演還停留在只變魔術,不講究表演的階段,“就是上臺,左邊一站、右邊一站,變魔術,也不說話”。
雖然歷經體制改革,孫永芬一度掃過馬路賣過溜冰場門票,但最終,她還是成為一個職業魔術師,并在1991年拜在著名女魔術師楊新英門下。
敢上熒屏教魔術,她破了傳統
上世紀80年代末,孫永芬與青島電視臺合作,制作了《鯉魚跳龍門》節目,教小朋友變魔術。后來又與趙登巖合作,推出了《學學做做》兒童魔術節目。 “做這些節目,我提前準備好了接受指責批評的準備”。接受傳統魔術教育的孫永芬走上熒屏揭秘魔術時,有很大心理壓力。但節目制作時,考慮的是開發小朋友智力,讓他們更好地動手動腦,并沒有引發同行批判,倒是贏得了家長小朋友的一片好評。因為小朋友接受能力有限,這些節目最終都停止了制作,但孫永芬卻慢慢走出了傳統“保密”的老觀念。
2003年上演街頭魔術,她比劉謙還早
劉謙在春晚火爆后,很多人翻出他在街頭表演魔術的錄像。其實,早在2003年,孫永芬就和山東省電視臺合作過一個《魔趣橫生》節目,“用的是偷拍”,比如孫永芬會在海邊假裝買貝殼,攤主說五元,她就給一元,攤主說不賣,她把一元錢一折疊再打開已是百元鈔票,攤主大驚失色……這樣把魔術放在生活中的街頭表演,讓這個節目真是妙趣橫生。 “這些近景魔術,之前都是‘撂地’藝人做到,大家瞧不起他們跟看要飯的似的”,孫永芬說,通過這檔節目,她領悟到原來和觀眾互動更能展示魔術的魅力,她也能接受原本看不上眼的近景魔術了。
在新世紀,孫永芬的魔術更注重表演化了,而隨著商業演出增多,跑堂會也成了主要表演形式,“不再拘泥于大舞臺表演。 ”
劉謙的近景魔術,不用托兒也能變
孫永芬感嘆如今的魔術師都是表演大于魔術,很多人基本功沒了。比如董卿在春晚魔術里成了一個“大托兒”,而在孫永芬平時表演此類魔術時,她都不用托兒,找的就是現場觀眾,靠的就是自己的基本功底。
孫永芬還表示,如今青島的魔術愛好者學魔術目的性太強,“領導學魔術,為了酒桌上少喝點酒。更多人學魔術,就為知道秘密”。她說島城魔術愛好者不少,普及的基礎也不差,但是“出來的少” ,到如今,孫永芬依舊是島城唯一的職業魔術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