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付出的努力 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別無選擇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一路狂奔,也付出了相當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說,發達國家工業化200多年遇到的環境問題是逐步出現,分階段解決的,這些國家長時期遭遇的問題在中國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出現。因此,中國的資源、環境問題呈現復合性、綜合性、壓縮性的特點。改變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而國際上,后危機時代的普遍特點是“低碳經濟”爭奪戰硝煙彌漫,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正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能源、產業、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一場低碳經濟的爭奪戰正逼近中國。 何建坤認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必然導致低碳技術快速發展,它會成為今后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和技術競爭的焦點。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必須加強技術創新,這也是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因此,制定單位GDP減排目標是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協調近期與長遠,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決策。 中國制定的減排目標有高度科學依據,何建坤說,它就是要在尊重國情基礎上使二氧化碳排放從“基準線”偏離,也就是說使二氧化碳排放在圖表中的軌跡比原來沒采取措施所呈現出的軌跡低。“這是一個非常有力度和顯示度的目標”。 有關專家指出,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進程中,同時面臨著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控制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多重壓力,在相同發展階段面臨的挑戰比發達國家大得多。“即便如此,中國也絕對不會像發達國家那樣,人均GDP達到了4萬美元才出現(排放)峰值”,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說,中國從人均GDP3000美元的時候,就開始采取措施,減緩二氧化碳的排放。 “中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高耗能產業比重大,因此我們必須逐步調整產業結構,必須從粗放發展方式轉變為創新驅動的發展方式。”杜祥琬說,“這既是中國自身的內在需求,也是對人類可持續發展負責的體現。” 前所未有的決心 來自發達國家的輿論,將其他國家的減排態度、行動和中國的減排力度對比,也看到了差距。《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最近寫道:美國共和黨人把氣候變化看作“JOKE(笑話)”,而中國人則把它看作“JOBS(工作)”。 過去5年,中國僅小火電機組就關停7000萬千瓦裝機容量,超過英國全國裝機容量。近兩個月,中國各地正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作最后沖刺,反映出中國在節能減排上的嚴肅、認真態度。也正因此,英國《金融時報》今年9月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中國減排動真格”。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10全球綠色能源投資趨勢》報告指出,2009年,中國成為投資清潔能源最多的國家,中國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對核心清潔能源領域(新型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和能源效率)的投資比上年增長53%,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容量增加370億瓦。 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主任喬納森·霍爾斯拉赫認為,在很多方面,中國所做的正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當做的:讓人民脫貧,同時努力降低工業化的負面影響。迄今,中國非常出色地履行了這一平衡兩方面力量的舉措。它斥巨資提高經濟效率,并致力于把工業生產的能耗降至一個能引領綠色增長新階段的水平。 從“建設生態文明”寫進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到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從主動提出控制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行動目標,到實行“十一五”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問責制”,中國政府近些年一系列措施引人注目,顯示了中國努力應對人類共同挑戰的積極姿態和前所未有的決心。 “在許多重要領域,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的努力都具有表率作用,”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專家芭芭拉·菲納莫雷說,“中國的行動值得美國和其他國家多多學習。” |
上一篇: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