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金色大廳外貌 不要神化金色大廳 關鍵是做好國內市場 或許是金色大廳的光環過于光亮,幾年前,國內媒體在報道它時,喜歡把它描述成音樂界的“權威象征”,認為只有世界一流的音樂設施、一流的樂團、一流的指揮家才會出現在那里,而且覺得那里的觀眾最挑剔,把一些中國藝術家在那里的表演說成是去挑戰、去征服、去升華,甚至是“不辱使命的音樂之旅”。 對此, 中國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主任、作曲家田青就提醒說,對金色大廳的迷信和神化,是近幾年在民族音樂推廣中出現的重大誤區。 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表示:“國內演出團體著魔金色大廳的現象會逐漸遞減。因為民眾會越來越清楚,有的演出是有錢就可以進金色大廳。”他認為,中國人迷信去金色大廳演出,既是渴望讓世界了解,也是借機提高自己在國內的美譽度。這種愿望可以理解。但這樣做要考慮西方民眾的接受度。另外,中國演出團體要消除跨語言障礙,還有一定難度。他建議,先要把中國國內的文化市場做好。 紐約一位藝術經紀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演出團體不想閉門造車,把出國巡演當成向西方學習的機會,也有可取之處。但如果在國內屬二流三流的演出團體,還是要先立足國內。隨著中國人演出水平得到世界公認,今后會有更多西方音樂廳的邀約主動送上門來。 對中國藝術團體,特別是傳統民族藝術演出團體走出去,歐美當地華人也認為,只要不是盲目的,不是以次充好,“走出來”是應該的。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僅僅通過文字或者媒體報道,遠遠不足;如果能走進音樂廳,親耳聽到、親眼看到,肯定會對中國文化了解得更深。 維也納華商李先生認為,國內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和指導,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將國內的音樂精品展示給國外觀眾。他舉例說,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也是在金色大廳舉辦音樂會比較多的外國演出團體,每年基本都會舉行一兩次巡演,每次演出近10場,音樂會表演曲目主要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因為它的演出質量高,觀眾群比較固定,完全采取商業演出的運營模式,已發展成當地觀眾認可的品牌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