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聿文 ????提要 小河有水大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一個國家只有所有的老百姓富裕起來,國家才能真正強大。 ????最近有消息說,中國在“十二五規劃”里將過去的“國強民富”改變為“民富國強”。表面上看,這只是兩個詞語的搭配順序不一樣,孰先孰后似乎關系都不大,但倘若屬實,我以為,它可能意味著一種執政思路的根本改變。 ????在民富與國強的關系上,一直以來,我們都強調“國”在“民” ????這個邏輯關系搞清了,我們也就明白民與國之關系了。民是國之本,民富而后才能國強。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告訴我們,民富雖然不必然等于國強,但民不富國家必然不強;即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強,也只能是外強中干,色厲內荏。只有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才是根本性的強大。因此,“民富”目標的提出,說明我們意識到了既往發展路徑的缺陷。 ????民富或者民生首先是一個經濟問題、發展問題。要做到民富,自然要先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大。這是個常識。但現在的問題在于,在過去的30年里,盡管中國的經濟大部分時間都在高速增長,創造了所謂的“中國奇跡”,然而,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未能同步提升。這其間的癥結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眾,而是政府及其與公權力有關聯的利益群體,以及資本利益集團和壟斷國企的經理層與員工等。普通百姓在這塊大蛋糕中只切得一小塊。這也是一個公認的事實。 ????一方面,政府在一次分配中以稅費的形式從國民創造的收入中抽走太多,但國家在支配自己所擁有的國民收入時,并沒有將這筆錢主要投到社保和教育、醫療等能夠保障人民未來生活與健康的領域中去,而是用在生產性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中,還有就是被自身消費和腐敗掉了;另一方面,在資本和勞動的分配中,財富也朝資本傾斜。雖然這種財富的分配和支出方式有某種歷史的客觀的因素,但時間一長,就會形成一種利益慣性,改起來很難。這就是內需為什么長期啟而不動的根源。 ????盡管民富屬經濟問題,但經濟離不開政治,它與國家的政治和體制也是緊密相連的。政府之所以能夠抽走國民收入的大頭,資本之所以能夠壓制人數眾多的勞動力,根子就在于政府的權力過大。中國一向是個強政府的國家。但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經濟總量很少,可供政府支配的財富有限,加上勞工的地位相對較高,政府雖能夠集中全社會的資源,但社會的貧富差距不大,那時更多的是普遍貧窮。改革后,隨著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雖然政府的權力受到某些限制,但由于政府可控的資源和渠道比過去大為增強,事實上政府的絕對權力比過去更大。而政府手中掌握的資源越多,反過來又促使政府和官員更有動力和力量去追逐和控制更多財富。這樣,民間財富的增長機制必然會受到壓制乃至破壞,從而致使普通民眾陷入貧困之中。 ????所以,要解決民富問題,改革分配關系非常必要,但更為本質的是改革和完善政府體制,限制政府權力,尤其要限制政府權力支配社會財富的規模和渠道,唯有如此,政府才不能控制太多社會資源和財富。在有效約束政府權利體系過度擴張的同時,建立起更加自由公平的市場和社會環境,特別是實行混合所有的企業制度和經濟體制,充分釋放公民創造財富的潛力和激情。(作者系《學習時報》副編審) |
(不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即為匿名發表)
上一篇:綠壩現漏洞政府天價難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