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鵬程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近日指出,雖然國際油價隨著全球經濟疲軟大幅走低,但亞洲國家相比歐美國家在購入中東原油時,每桶卻要多支付6至7美元,創下歷史上最高差價。今后,石油“亞洲溢價”的效應可能還會進一步惡化,日本媒體呼吁亞洲有關國家聯合提高談判籌碼。
????“亞洲溢價”現象是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首先提出的。上世紀90年代,該所兩位專家發現,中東地區同一時間出口同種石油給 亞洲的離岸價格普遍高于給歐美的價格。統計數據顯示:1995年至2003年,“亞洲溢價”年平均值為每桶1.3美元以上,近幾年還在逐漸增加。
????國際原油定價規則的不平等是形成“亞洲溢價”的直接原因。中東原油出口離岸價格由基準價格和貼水兩部分組成。中東給歐美的貼水一直比亞洲優惠,而基準價格則根據不同出口目的地基準石油品種的期貨價格來確定。美歐都有能夠較好反映當地原油供求趨勢的期貨市場及期貨品種,而東亞地區石油期貨交易起步晚,目前亞洲地區是以阿曼與迪拜月平均價為基準價格,不僅高于美歐基準價格,且受其變動影響。首先認可這種計價標準的亞洲國家正是現在最叫苦的日本。由于能源貧乏,為保證能源供應穩定,日本同意了支付“安全溢價”。當時亞洲的石油進口量還沒有達到能與中東討價還價的程度,從而形成了目前的定價方式。
????亞洲對中東地區原油的依賴和亞洲能源消費國之間的競爭是“亞洲溢價”的深層次原因。據統計,亞洲所消耗的石油中約有66%依賴進口,而其中約有83%從中東地區進口。有日本學者指出,亞洲國家若想從根本上改變在中東原油市場上的不利地位,必須發展亞洲石油期貨交易,共同培育亞洲原油定價中心。而在形成亞洲原油定價中心之前,各國應該加強能源合作,亞洲能源消費國聯合議價也不失為一個思路。
????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減速使得東亞各國,尤其是中日韓三國面臨著共同的挑戰。除了“亞洲溢價”,在生產資料采購、抵御西方貿易保護主義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東亞各國加快協調與合作。中日韓去年年末首次在東盟和中日韓框架外單獨舉行領導人會議,就建立三國伙伴關系、應對金融危機開展合作達成共識。危機當頭,夯實共同利益基礎成為最明智的選擇,從這個角度看,攜手解決“亞洲溢價”可以成為推動三國加強協調的一個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