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美誠可貴,生命價更高!青島市疾控中心提醒:警惕野生蘑菇中毒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7日訊 連綿的秋雨,不僅滋潤了大地,也喚醒了山林間的“精靈”——野生蘑菇。公園、郊野、草地、松樹林里,一簇簇蘑菇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鮮嫩誘人。不少人提著籃子、拿著手機(jī),興沖沖地奔向野外,想著“純天然”“無污染”“味鮮美”,采回家燉湯、炒菜、曬干囤貨。但這些看似美味的“山珍”,可能藏著致命的陷阱。近日,青島市疾控中心發(fā)布提醒。
近期,廣東、江西、福建等多地疾控部門接連發(fā)布毒蘑菇中毒風(fēng)險預(yù)警:由于雨水充沛、氣溫適宜,野生毒蘑菇進(jìn)入生長高峰期,誤采誤食事件頻發(fā),已有死亡病例報告。
在這些看似普通的蘑菇中,潛伏著一種被稱為“頭號殺手”的毒蘑菇——致命鵝膏(俗稱“白毒傘”)。它通體雪白、外形“樸素”,卻含有劇毒鵝膏肽類毒素。僅需50克(約一兩)就能毒死一個體重50公斤的成年人,致死率高達(dá)75%。更可怕的是,目前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解毒藥,一旦誤食,輕則肝腎衰竭,重則喪命。
很多人以為的“辨別方法”,幾乎全是錯的。市疾控中心專家薛建杰為市民辟謠。
有些人認(rèn)為“顏色樸素的蘑菇無毒”,這是錯的。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等劇毒蘑菇通體灰白,外形極似食用菇。
還有些人認(rèn)為,“蟲蟻啃食的就是無毒”,這更是錯的。致命鵝膏常被蛞蝓啃食,但對人體有劇毒。
有人期待“高溫煮透能破壞毒素”,但事實是鵝膏毒素耐高溫,燉煮2小時仍具毒性。
還有人用“銀器、大蒜試毒法”,專家強(qiáng)調(diào),毒蘑菇毒素不與銀器反應(yīng),顏色不會變黑。
還有人誤認(rèn)為蘑菇“曬干后就沒毒了”,其實,有些蘑菇曬干后毒蛋白活性反而增強(qiáng)3到5倍。
一句話總結(jié):靠肉眼、靠經(jīng)驗、靠“土辦法”根本無法辨別毒蘑菇。
毒蘑菇中毒的后果不是“見小人”,而是沒有解藥的“生死賭局”。
毒蘑菇中毒的潛伏期從10分鐘到24小時不等,初期癥狀可能只是惡心、嘔吐、腹瀉,很多人誤以為是“吃壞了肚子”,錯過了最佳救治時機(jī)。但真正的危險,往往在“假愈期”之后。以灰花紋鵝膏為例,中毒后會出現(xiàn)短暫好轉(zhuǎn),72小時內(nèi)突然肝腎功能衰竭,死亡率極高。更可怕的是,毒蘑菇中毒沒有特效藥,醫(yī)院只能采取催吐、洗胃、血液凈化等對癥治療,能否活下來,全靠運(yùn)氣和體質(zhì)。
薛建杰介紹了一個真實的案例。就在今年3月,深圳龍崗區(qū)一男子在郊外采摘野生蘑菇回家燉雞,一家三口食用后,男子不幸死亡,妻子和孩子重癥入院。“他采的蘑菇看起來和平時買的沒什么兩樣,誰想到會要命……”家屬悲痛欲絕。
這樣的悲劇,每年都在重復(fù)上演。為了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fā)生,市疾控中心緊急提醒:不采、不買、不食野生蘑菇。市民要做到,不私自采摘野外任何野生蘑菇;不在路邊攤、非正規(guī)市場購買野生蘑菇;不食用任何來源不明的蘑菇,哪怕只是“嘗一口”。
萬一發(fā)現(xiàn)中毒怎么辦?薛建杰強(qiáng)調(diào),要立即撥打120,盡快就醫(yī);保留剩余蘑菇樣品或拍照,供醫(yī)生鑒定;在中毒者清醒狀態(tài)下盡快催吐,減少毒素吸收;切勿自行服藥、偏方解毒,以免延誤救治。
蘑菇鮮美,但生命更貴。毒蘑菇不張揚(yáng)、不艷麗,大家覺得它美味,卻足以致命。
薛建杰建議市民,請把這篇文章轉(zhuǎn)發(fā)給家人群、朋友圈、社區(qū)群,提醒更多人:不采野蘑菇,不買野蘑菇,不吃野蘑菇,別讓一頓“山珍”,變成一家人的噩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